在2021這一年,滿29歲已經是一個快奔三的「大人」的我,終於踏進身心科,確認自己是成人ADHD患者,長年無法專注、自制力低落的症狀,終於找到原因,對我來說是從「抗拒」到「鬆一口氣」,因此決定紀錄過程。
![[成人ADHD]2021這一年,我在29歲確診為ADHD 2 [成人ADHD]2021這一年,我在29歲確診為ADHD](https://yc-not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06/371569.jpg)
本篇文章內容
什麼是ADHD?
ADHA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英語: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)的縮寫,又被稱為「注意力缺失症」或是「多動症」。
明顯的特徵是難以專注、衝動、好動、缺乏自制力等等,目前已經被認為心理疾病,但還找不出精確的病因,可能是基因、神經或環境因素造成。
ADHD三個子類型
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分為三個子類型,ADHD注意力不足為主型(ADHD-PI或ADHD-I)、ADHD過動為主型(ADHD-PH或ADHD-HI)、混合型(ADHD-C),主要是在症狀上的不同。
這部分可以參考衛服部如何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的資料,大部分的人(包含我)都是屬於混合型(ADHD-C),網路上的ADHD量表也可以測試。
有多少人有ADHD?
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大約有5-7%的兒童確診,而男孩是女孩的兩倍以上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女孩的症狀與男孩相比比較不明顯,因此容易被忽略。
成人ADHD,大人也會過動?
過動的症狀通常是在12歲前出現(通常是6-12歲,症狀必須持續半年以上),通常在治療後,會隨著長大慢慢改善,但仍有約到30–50%的患者會持續到青春期、甚至是成年,因此目前成人仍有2~5%的人患有ADHD。
確診了,第一次去看身心科。
上面是不專業小小科普,接下來是我自己的經驗,從第一次知道「成年過動症]這個詞,到我真的踏進身心科,我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。
這段時間,我一邊觀察自己身上的病癥,一邊也用了各種自律、控制自己、時間管理的方式,手機裝滿各式各樣的To-Do-List APP。網路上的「線上ADHD量表」,我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、工作忙碌程度,甚至換工作前後,都測量過一次(還請同事朋友也測,因為想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分數這麼高)。
說到底,多少還是對「要去看身心科」這件事,心底帶了一些抗拒,不想承認自己「生病」。
但無法專注的痛苦,對於自己老是忘東忘西,難以自制的不受控感,最後轉變成在重要場合前的「恐慌感」(重要考試、重要會議前),發現這些症狀會影響到我日常生活和工作,因此下定決心就醫。
在29歲這一年,我終於走到家裡附近的診所,和醫生談了許久,醫生一一確認從小到大的各種狀態、事件,最後也是確認了我是很明顯的ADHD。
沒想到的是我在確認自己確診的那一刻,反而覺得心理輕鬆了,不是因為我不努力、不是因為我粗心,而是我真的沒辦法專注。
開始治療
目前是我確診後的一個月半,開始穩定吃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(利他能)改善,因為之前在查資料的時候,覺得關於成人的ADHD的「真實經驗」比較少,也決定把這些過程、感受記錄下來。
後面我會分享我一些從小到大的狀態、怎麼發現自己ADHD、利他能與安保美喜服用紀錄和感受等等,希望可以幫助到任何一個可能跟我有一樣情況的朋友。
發佈留言